红外线照相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直以来,林业部门及科研人员想寻觅野生动物,办法有两个:要么以动物粪便、足迹为依据;要么扛上设备,翻山越岭,守候几个月,但可拍摄到的概率很低。而红外线照相技术的应用让野生动物“自动”走进人们的视野。红外线相机是利用热感应效应,在动物经过拍摄区域时,它们的热量可通过红外线传导到相机,从而激发相机自动进行拍摄。敏感范围在20米左右。
在贺兰山紫花沟,一头雄性马鹿经过红外线照相机时的俊美留影
据介绍,这种高科技最初用于野生动物监测时,主要是“偷窥”大熊猫、东北虎、雪豹等珍稀动物。近年来得到普及,目前已经在全球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的监测。相对其他调查方法,用红外相机监测物种优势非常明显,鉴定准确,而且受不同的栖息地、环境类型影响小,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
从2009年至今,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已经架设四五十台红外线照相机,对贺兰山野生动物进行监测,这些设备多安装在海拔在1600米以上。这种相机常见像素是500万、1200万,拍出的照片很清晰,部分有视频录制功能。
当然,红外线照相机并不是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使用的唯一高科技。2005年,保护区曾使用无线电遥测,把设备戴到动物的脖子上,对其活动范围、活动时间进行记录;2010年,使用可以储存大量数据的“项圈”,这种设备利用GPS原理,可以记录动物行动、采食路线,实验对象是10头岩羊和牦牛,这种“项圈”完成使命后可以自动脱落。
架设位置很有讲究
4月11日接近中午,在保护区管理局宣传教育科科长李建平和护林员宋军的带领下,我们沿着马莲口管理站诸佛沟向山内前行。这天,宋军要架设红外线照相机。
4月,城里的花开得正美,道路两旁的树叶迫不及待地绿了起来。可是进入贺兰山,还是光秃秃的,连荒草都还没返青的意思,只是在向阳处,一些紫色的小花开得热烈。而那些野生动物,比如最常见的贺兰山岩羊,更是不见踪迹。李建平说,这里的岩羊比不得苏峪口和贺兰口的岩羊,对人还是很警惕的。它们一般早晨和黄昏出来活动,中午一般都躲在阴凉处休息。这句话说得我们直朝大石头后面看。
行了三四公里,来到一处水源,有水从地面上冒出来,缓缓流淌着。宋军把一台红外线照相机安放在此处。红外线照相机的架设位置相当讲究,必须是动物经常往来的地方,要有一定的高度,辐射一定的范围。水源处是个好的选址,一般附近会有兽道。宋军在对准水源地的一棵树上绑好了红外线照相机,并进行了伪装。伪装,一是为了防野生动物二是为了防人,让野外爱好者发现了,红外线相机也就保不住了。目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架设的红外线摄像机已经丢失了近10台。
照相机安装好,就可以拍摄了。李建平说,最开始不知道架设技巧,机子对着岩石,岩石一晒也会发热,于是被拍了进去,浪费了不少内存。这些相机,费很大劲安装好,拍摄一段时间后,最少一个月要上山去收集拍摄到的内容。这可是一项辛苦的“工程”,一天都从山上下不来。
充满期待的野外监测
前几年,因为几只岩羊被咬死在山沟里,加之有护林员称看到过疑似狼的动物,于是人们相信贺兰山里的狼又回来了。但是在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业人员眼中,这只能属于传闻,必须拍到狼的照片才能断定这一物种的存在。经过这几年的红外线照相拍摄,并没有发现狼的出没。至于贺兰山中有没有狼,还真难说。
那么,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拍到的都是哪些野生动物呢?在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办公室里,我们围观了一些照片和视频。这些照片有黑白、有彩色,构图和曝光并不完美,有的甚至不太清晰,但却真实地记录了野生动物在野外的活动情况。
画面中,最多的动物是岩羊,其次是马鹿,还有赤狐、岩鸽、蓝马鸡、野狗等等。这些动物,或者自在地觅食,或者一闪而过,充满趣味。
在一个画面中,一群岩羊来到水源地饮水,一只岩羊始终保持警惕的目光,四处巡视着;还有一只雄性马鹿,带领着3只雌性马鹿,像个威武的家长走在最前面;有一只换角的马鹿,旧角尚未完全脱落,新角已经萌出,那硕大的旧角便垂在眼前,看上去很碍事,给它觅食、走路带来很大不便,可是甩来甩去也摆脱不了,于是,这只挂着角的马鹿,看上去又萌又囧,让人忍俊不禁。到了晚上,出没的野生动物对红外线照相机表现出好奇,不住地盯着看,而这些都被拍了下来。它们自然浑然不知。
看完这些,顿时感觉贺兰山中有个动物世界,它们才是贺兰山真正的主人。而贺兰山远远不是人们想象的那般寂静,在它的腹地,有众多动物时刻躲藏着人类的目光。
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长王继飞说:“安装红外线照相机,其目的之一就是监测那些有过记录但是护林员不曾见过的野生动物。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资料记载贺兰山中有马麝、雪豹、盘羊等野生动物,但是近年却再没有发现过。最近内蒙古贺兰山管理局利用红外线照相技术拍到了马麝,加之3月中旬还发现了雪豹,这让人们对贺兰山野生动物的监测充满了期待。”
就目前收集到的信息来看,红外线照相机拍摄到的资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研究需要。珍贵的影像内容并不多,比如岩羊产子的过程,一直没有拍到——野生动物天然的警惕性,会不会让高科技也束手无策呢?